模仿、独创及其他——为《百合花》辩护 发表于 2023-09-18 更新于 2024-07-17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8.6k 阅读时长 ≈ 31 分钟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,也不存在无可挑剔的作品。某种程度上讲,一部经典之所以是经典,就在于它经得住邃密的分析和苛刻的评价。而文学批评既意味着对作品价值的奇文共欣赏的肯定,也意味着对其问题的疑义相与析的直面,后一点甚至更为重要,因为,只有通过发现作品中的问题,批评家才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一部作品。但无论肯定的赞赏,还是否定性的质疑,都必须服从事实的制约,都必须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。 阅读全文 »
文学批评:事关盛气与耻感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4.1k 阅读时长 ≈ 15 分钟 批评是一种求真的精神现象。它因真诚和真实而存在,因虚伪和虚假而没落。所以,说真话,乃是它必须服从的律令。然而,要做到这一点,却并不容易。首先,批评家要有敏锐的辨识力,要能发现被层层假象遮蔽的问题;其次,要有一股子不肯随顺的“盛气”,要有一点耻感,要把随喜说好话、顺势说假话,当做有伤尊严的失职和堕落;甚至,还要有点牺牲精神,要把被误解、受伤害,看做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。文学批评的文风之好坏与境界之高下,从专业能力方面看,决定于批评家是否有成熟的判断力和表达力,从伦理精神方面看,则决定于他的气是否盛、耻感是否强。 阅读全文 »
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——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7.4k 阅读时长 ≈ 27 分钟 很多时候,让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被所有人认同和接受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而这个真理如果与文学有关,似乎就更难让它成为一种普遍共识。本来,文学是一种应目会心的艺术,而关于文学的知识,也大都是目击道存的常识,既不神秘,也不深奥,然而,正是这些常识,却常常是言人人殊,异见迭出。例如,什么样的文学,才是真正的文学?什么样的作家,才是优秀的作家?这些问题,似乎并不复杂,似乎很好解答,但实际的情形,却是聚讼纷纷,莫衷一是。 阅读全文 »
站在恺撒的对立面——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精神传统 发表于 2023-09-18 更新于 2023-10-05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8.5k 阅读时长 ≈ 31 分钟 文学是什么?答案有很多。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阐释是:作为行为,它是一种近乎游戏的“编码”活动,它没有能力、事实上也不可能表现真理,因此,对它不必过于认真;作为结果,它是一个消解了意义深度和雅俗之别、真假之辨、善恶之分的纯粹的符号体系,于是,包含着主体意识和修辞目的的“作品”一词,就必须让位给被定义为“空筐”的“文本”这个术语。这种相对主义的阐释,与其说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揭示,毋宁说是对文学价值的根本否定。 阅读全文 »
经典的律则 发表于 2023-09-18 更新于 2024-05-13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7.9k 阅读时长 ≈ 29 分钟 同大师一样,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。从本世纪初开始,夤缘时会,批评界和学术界对“封典”的热情和兴趣激增。某些一丝两气、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经典,一些面世不久、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。 阅读全文 »
文学上的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——俄罗斯文学的态度和选择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7.6k 阅读时长 ≈ 28 分钟 文学,尤其是小说,是一个由多种对立因素构成的复杂世界。它既是一个美学现象,又是一个伦理现象;既是无用和无目的的,又是有用和有目的的。关注审美性的人,倾向于视文学为无用、无目的的美学现象;强调伦理性的人,则视文学为具有巨大的道德影响力的精神现象。几乎在任何一个时代,无论在观念形态还是写作行为上,都存在两种对待文学的态度或者说两种理解文学的方式:一种是唯美主义的态度和方法,一种是功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。 阅读全文 »
勿以暴力抗恶?——论托尔斯泰难题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5.5k 阅读时长 ≈ 20 分钟 我现在仍然记得当初读《复活》卷首引语时的惊讶和困惑,就像我仍然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它一开始对春天的令人陶醉的描写。准确地说,令我很长一段时间难以理解的,是《马太福音》里的这样一句话:“耶稣说,我对你说,不是到七次,而是到七十个七次。”这是耶稣对彼得的回答。 阅读全文 »
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6.6k 阅读时长 ≈ 24 分钟 人们对文学的异化和堕落所表现出的宽容和麻木,常常令我既困惑,又吃惊。尤其是文学批评,像与鼠共舞的懒猫一样,面对作家,除了鼓掌与喝彩,就是保持可耻的沉默,完全丧失了真正的批评应该有的尖锐锋芒、真诚态度、独立精神和批判立场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我们看到的,就是这种低眉顺眼、屏声敛气的跪在地上的批评。在我们这里,缺乏健康的批评风气,缺乏成熟的批评意识,缺乏科学的、可靠的批评方法,缺乏负责任的、敢于不看脸色说真话的批评家。这些不足和问题,严重窒碍着中国文学的正常发展,严重影响着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气候的形成。 阅读全文 »
驳庸俗的血亲主义批评 发表于 2023-09-18 更新于 2023-10-05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1k 阅读时长 ≈ 39 分钟 我无疑是对贾平凹的作品批评得比较多、也比较尖锐的人。这让一些人困惑,让另一些人恼怒。困惑者不解我为何偏偏与贾先生过不去,为何总是不依不饶地与他为难,于是便心生好奇,便揣度行为背后的动机,便猜测动作背后的“策略”。值得庆幸的是,这种揣度和猜测的劳顿,在恼怒者那里,可以不再承受,因为,在他们看来,李建军批评贾平凹的动机如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:为了“自炒”呗 阅读全文 »
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完美接续——论阿列克谢耶维奇 发表于 2023-09-1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5k 阅读时长 ≈ 56 分钟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个完美接续俄罗斯文学传统的风格鲜明、成就巨大的作家。她将真实和真理当作写作的重要原则,并自觉地使自己的写作成为进入历史内部的写作。她摆脱了个人化写作和形式主义写作的消极模式,关注重要的题材和主题,直面巨大灾难,回答迫切问题,表现出一种巨型人道主义的叙事精神。从写作方式来看,她的写作是一种低调的写作,即通过倾听与记录来获取写作资源,而不是通过随意的想像进行胡编乱造。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学来讲,她的经验显得尤其重要与宝贵。 阅读全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