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主于正气说 发表于 2023-09-17 更新于 2024-07-04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7.9k 阅读时长 ≈ 29 分钟 凡文皆有气,气各有不同。有清气袭人者,有浊气遍人者;有雅气宜人者,有俗气厌人者;有生气凛凛者,有死气沉沉者;有英气突突兮勃发者,有老气奄奄兮横秋者;有正气浩浩然贯长虹者,有邪气嚣嚣然在尘上者。清气、雅气、生气、英气皆可归之于正气,文必得此正气,而后方能入于人心而行诸远;浊气、俗气、死气、老气皆可归之于邪气,操翰弄墨若竟以邪气为上,以“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”,此虽或可邀一时之誉,或可留千古之名,然所得之誉必为虚誉,所留之名亦必为骂名。 阅读全文 »
李建军:我看文学奖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4-11-16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5.2k 阅读时长 ≈ 19 分钟 最近十多年,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,文学评奖越来越多,制造出的响动,也越来越大。在“娱乐至死”的消费主义时代,这也许是一个必然的结果。因为,评奖具有令人好奇的悬念感和偶然性,能够产生巨大的新闻效应和娱乐效果,进而左右读者的阅读和图书的销售。不仅如此,事实上,评奖还是一个建构和行使“文化霸权”的行为,因为,通过确立选择的标准和程序,评奖者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趣味倾向,潜在地转化为一种规范性甚至主宰性的力量,从而有效地影响一个社会和一个时期的文学风气。 阅读全文 »
《红楼梦》的孩子——论《百合花》的谱系、技巧与主题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4-04-11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1k 阅读时长 ≈ 39 分钟 在爱的精神上,《百合花》与《红楼梦》是相通、相近的。茹志鹃用古典的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的故事,用现代的故事确证了爱的永恒的精义。《百合花》既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,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,也是对《红楼梦》的一次遥远的回应。 阅读全文 »
庸碌鄙俗的下山路——《色戒》及张爱玲批判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3-10-05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0k 阅读时长 ≈ 38 分钟 朋友相邀,盛情难却,我终于还是看了李安的《色·戒》。我说“终于”,是因为,看过《断背山》之后,我对李安的趣味倾向和探索人类心灵生活的能力,都心存怀疑:我不太相信一个过于强调娱乐元素的导演,一个过于迎合市场的消极需要的导演,能拍出什么“伟大”的电影来。 阅读全文 »
消极伦理与色情叙事——从小说伦理看《金瓶梅》及其评论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4-07-13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3k 阅读时长 ≈ 48 分钟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,没有哪部小说像《金瓶梅》这样,既让人欣赏,又让人厌恶;既让人惊叹,又让人惋惜。它无疑是一部天才的小说,但却很难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。 阅读全文 »
自传与怀念的道理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3-10-05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7.6k 阅读时长 ≈ 28 分钟 我喜欢读传记。太史公的《史记》、普鲁塔克的《希腊罗马名人传》、苏维托尼乌斯的《罗马十二君王传》、包斯威尔的《约翰逊传》、赫尔岑的《往事与随想》、罗曼·罗兰的《巨人三传》、莫德的《托尔斯泰传》、爱伦堡的《人·岁月·生活》和《罗素自传》,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品。百无聊赖之时,读读传记,辄有躁思顿清、烦襟尽涤之快,感觉与读美妙的小说一样好。传记之产生,源于人类渴望光荣和不朽的精神禀赋和心理需求,但也与人类强化记忆、传递经验的社会需求有关。 阅读全文 »
同情与反讽——陈忠实晚期短篇小说创作述评 发表于 2023-09-14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4k 阅读时长 ≈ 51 分钟 从2001年开始,回到西蒋村的陈忠实,心态渐趋沉静,也有了写小说的冲动。在几年的时间里,先后写了9篇短篇小说。2001年5月12日,他完成了《日子》;8月20日,完成了《作家和他的弟弟》;后又写成《一个虚脱症患者的发言片段》。2002年3月8日,完成了《腊月的故事》,7月27日完成《猫与鼠,也缠绵》。2003年2月12日,完成了《关于沙娜》。2005年3月9日,完成了《娃的心娃的胆——三秦人物摹写之一》;2005年5月21日,完成了《一个人的生命体验——三秦人物摹写之二》;2007年5月9日,完成了《李十三推磨》。 阅读全文 »
其言直,不隐恶:论韦君宜的晚年写作 发表于 2023-09-14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2k 阅读时长 ≈ 43 分钟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韦君宜的文章,就想通过这种较为庄严的方式向她致敬:抱衰年废病之身,著“述往思来”之书,实在是很了不起,很值得尊敬的。而文章的题目,也是早就有了的;在我看来,借用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几句话里的六个字作题目,就可以很恰惬地概括她的反思性写作的文体特点和伦理精神。然而,几次下笔开头,几次搁笔作罢,——这样的情形,在我的写作生涯中,并不多见。推究原由,也许是因为她所写的人和事,大都有一种令人因为“畏恶”和难受而不愿谈论的性质。 阅读全文 »
让一块石头燃烧起来 发表于 2023-09-14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9.8k 阅读时长 ≈ 35 分钟 20世纪80年代,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,也是一个社会气氛宽舒而活跃的时代。一帮大奸巨憝被“粉碎”了,沉重的压迫性的精神幻象也被打破了。人们体验着从未感受过的自由感和解放感,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代性生活的向往。 阅读全文 »
新国民性批判的经典之作——论长篇小说《农民帝国》 发表于 2023-09-14 更新于 2024-04-11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: 14k 阅读时长 ≈ 51 分钟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,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标志,中国结束了以泱泱大国自居的闭关锁国状态,被迫进入了开放门户、融入世界格局的新阶段。由于国贫民弱,由于文化的落后,中国在军事、经济和外交等方面,屡屡受到西洋和东洋强国的欺凌和羞辱。一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新知识分子,通过认真的比较和深入的研究,发现中国社会进步滞后的根本原因,在于我们的文化和国民性出了问题。于是,他们开启了批判旧文化、旧道德的启蒙运动,希望通过对国民性的现代化改造,即鲁迅所说的“立人”,来建立一个现代性的国家,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。 阅读全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