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文学批评

精选优秀批评文章

在所有的拜物教中,最低级的,莫过于非理性的拜权教;在所有糟糕的影视作品和历史小说里,最粗俗的,莫过于赞美暴君的那种。因为,权力是用来为人们服务的,而不是让大家顶礼膜拜的,一旦它成了崇拜的对象,那事情就一定很不妙,可怕的灾难将接踵而至;暴君的故事,当然是可以讲述的,但叙事的姿态应该像《史记》和果戈理那样高贵而勇敢,而不能像欧阳修编撰《五代史》那样,每见皇帝,“皆冠以圣”,原因很简单——只有无情地嘲笑暴君,暴政造成的罪恶才能被清算,人民的尊严才能得到捍卫,正义的旗帜才能升到应有的高度。
阅读全文 »

阿来的这部长篇小说,确实是一部值得研究的作品。无论从题材内容,还是从修辞技巧看,《尘埃落定》都有许多让人觉得新鲜和特别的地方。他叙写的是不少读者知之甚少又颇为好奇的人和事,具体地说,是发生在中国的边鄙之地的一群藏族土司之间的奇特故事。在这部小说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气质和文学追求。他自觉地追求语言的诗性效果,善于用充满诗意情调的语言渲染氛围、抒情状物。有时,他甚至有能力把诗意转化为画境。
阅读全文 »

池莉的小说,总是受欢迎的。只要是她写的东西,一旦发表,要么被转载,要么得“大奖”,要么被改编成电视剧,要么给评论家提供命名的依据或玩话语戏法的道具,绝不会是悄没声息、无人喝彩的。这也不奇怪。池莉的小说确实很对某一类读者的胃口,确实能满足某一种批评家的需要。她似乎了解市井细民的“烦恼”,似乎写出了他们的“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”的无奈。但这是假象,因为,这些“烦恼”和无奈离真正的“人生”,实在太远;离沉重而纷乱的现实生活,实在太远。
阅读全文 »

据印在《檀香刑》封底的广告词说,这部小说“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”,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”,“莫言⋯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,大喜大悲的激情,高瞻深睿的思想,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‘高密东北乡’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,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,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”;“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,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,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,人相传诵的生动性。作者用公然(?)炫技的‘凤头——猪肚——豹尾’的结构模式,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,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”。
阅读全文 »

王朔本是小说家。他应该以文学的方式“复出”。现在举着佛经“复出”,让人想到鲁迅用过的一个比喻:“但其实是正如烟花女子,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,只好涂脂抹粉,在夜里躄到马路上来了。”
阅读全文 »

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这是几代中国人最初获得的知识之一。这种知识与民族自豪感,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纠缠,早已成为一种信念。当知识成为一种信念后,便是拒绝质疑、不容否定、难以改变的。因此,当有人撰文认为“四大文明古国”之说本身便不严谨,而中国更是应该“出局”时,他挑战的便不是一种“历史知识”,而是几代中国人的一种信念,甚至是许多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支柱。这样,他遭到义愤填膺的抗议、义正词严的驳斥和义形于色的谩骂,就是十分正常的了。——这些抗议、驳斥和谩骂者,认为对这种“异端邪说”予以迎头痛击,是义不容辞的。
阅读全文 »

知道阎纲先生的名字,很早;大量读他的文章,是在上大学期间;但认识他,却是在我博士毕业留京工作以后。读他的文章,想象他个头矮小而性格外向,及见其人,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实在是大谬不然。
阅读全文 »

人是铁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。你被饿得心烦意乱,眼冒金星,耳朵嗡嗡乱响。你被还原成了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生物。你现在心里只想一件事,那就是如何填饱肚子。你吃野草,吃树皮,吃棉絮,吃胶鞋,吃皮带,吃麻雀和老鼠,吃墙上的观音土。你也许曾经是个知识分子,但是,在饥饿面前人人平等,在饥饿面前谁都没有尊严。于是,在干校改造的你,甚至饿得“捕捉飞向电灯亮光的带翅的蝼蛄,抓住一只向嘴里塞一只”。有一次,你实在饿极了,竟然抓来毒蛇和蟾蜍,迫不及待地煮了吃,差一点中毒死去。但你真是命大,竟然又慢慢地活了过来。
阅读全文 »
0%